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赛场上,中国式摔跤以其独特的魅力再度成为焦点。这项承载着千年历史的传统体育项目,正以 “巧劲” 为笔,在现代竞技舞台上续写新的传奇。
中国式摔跤起源于黄帝时代,历经秦汉角抵、唐宋相扑等演变,形成了独特的 “跤架” 体系与战术思维。其技术强调 “四两拨千斤”,通过贴身缠斗、借力打力实现以小胜大,与柔道、蒙古摔跤等项目既有共通之处,又独具特色。例如,中国式摔跤不允许使用反关节动作,但允许踢弹对方小腿,这种规则设计既保留了传统武术的实战智慧,又体现了对竞技安全的考量。
在全运会的历史上,中国式摔跤曾于 1959 年首届赛事中亮相,但因奥运战略调整于 1994 年退出。如今,随着全民健身与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,这项运动在 2025 年全运会群众比赛中强势回归,吸引了全国 27 个省市的 200 余名运动员参与预赛。河南、河北、山西等传统跤乡选手表现尤为突出,如河南刘璐斩获女子 56 公斤级冠军,河北巴雅斯古楞摘得男子 75 公斤级桂冠。
本届全运会中国式摔跤采用淘汰赛制,设置男女共 6 个级别,预赛晋级的 16 名选手将在决赛中一决高下。比赛规则强调 “三局两胜”,每局净摔 3 分钟,通过摔倒对手的不同程度(如腾空背摔得 3 分、躯干着地得 2 分)判定胜负。这种赛制既保留了传统跤艺的观赏性,又通过量化评分提升了竞技公平性。
值得关注的是,年轻选手的崛起为项目注入新活力。山西 18 岁小将谭格思在男子 56 公斤级预赛中以 “抱腿摔” 技术连克强敌,其快速的攻防转换与精准的时机把握,展现了新生代跤手对传统技艺的创新演绎。而女子 70 公斤级冠军山东孟芹,则通过灵活的步法与上肢控制,打破了内蒙古选手在大级别中的传统优势。
近年来,中国式摔跤通过 “进校园”“进俱乐部” 等举措实现破圈发展。2024 年颁布的《中国式摔跤课程学生运动能力测评》国家标准,将跤艺纳入中小学体育教学体系,临沂士博高中等试点学校已培养出多名省级赛事获奖者。同时,全国近百家摔跤俱乐部如保定国跤馆、内蒙古盛达俱乐部等,通过 “花式摔跤” 表演与 “跤式” 基本功训练,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参与。
政策支持为项目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。《体育发展 “十四五” 规划》明确提出 “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”,山西省忻州 “摔跤节”、河北省 “跤王争霸赛” 等品牌赛事持续举办,形成了 “以赛促训、以训促传” 的良性循环。世界冠军王银凤等运动员转型教练后,将国际比赛经验融入基层教学,推动湖南株洲等地培养出新一代跤坛生力军。
中国式摔跤不仅是力量的较量,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。其 “抱拳致意” 的礼仪、“以跤会友” 的精神,与儒家 “和而不同” 的哲学一脉相承。在开封预赛现场,选手们赛后互相搀扶、向观众抱拳致谢的场景,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。这种 “胜不骄、败不馁” 的竞技风范,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体育中的生动诠释。
BG视讯官方app随着 “一带一路” 文化交流的深入,中国式摔跤正逐步走向国际舞台。2017 年世界杯冠军王银凤表示,她在海外参赛时,外国选手对 “跤架” 的严谨性与摔法的巧妙性赞叹不已,称其为 “东方智慧的身体表达”。如今,这项古老运动正以全运会为起点,在传承中创新,在交流中绽放,续写属于中华民族的体育传奇。
结语:
从黄帝战蚩尤的传说到全运会的竞技舞台,中国式摔跤跨越千年时空,以 “巧劲” 为纽带,连接起传统与现代。当年轻跤手在赛场上展现 “四两拨千斤” 的智慧时,他们不仅是在争夺奖牌,更是在守护一份文化基因,让古老的中华跤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。全运会的号角已经吹响,让我们期待更多 “跤王” 诞生,续写属于中国的力量与传奇。
以便获取最新的优惠活动以及最新资讯!